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伊春新聞網  >  林海濤聲  >  散文欣賞
苦難的童年
//story.dbw.cn  2018年04月10日 09:48:49

  七十載匆匆歲月,故鄉阿城縣早已物是人非,唯有依戀鄉情、鄉音……

  我的童年記憶著日寇鐵蹄下蹂躪的故鄉,一家人過著飢寒交迫、生死相依的苦難生活,雖然我小,父母哥姐都疼愛我,但也躲不過在生死線上掙紮著……

  曾記得,父親從地主家租到一?土地,父母哥姐每天頂著星星就下地,披著月光返回家。『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每年種玉米、高粱、谷子之類的口糧,按產量計算一年口糧足夠,但每年秋收後,必須拿出總產量的50%給地主繳納地租糧,20%給日本鬼子繳納『出荷糧』,10%的春播和夏蹚時僱用的牛具糧,再減去種子糧,最後僅剩下不足20%的口糧,無論父母怎樣精打細算,省吃儉用,也滿足不了需要。

  所幸,在我家房前屋後有一大片菜地,父母每年都種植時令蔬菜,挑到集市叫賣,缺糧,就買回一份或兩份,『什麼叫一份糧』?我問,父親回答:『這是日本人配給的吃糧,每份10斤橡子面,10斤玉米面,10斤高粱米,最多可買兩份。』

  平時家家戶戶都吃五谷雜糧,不允許吃大米、白面等細糧,如有的人家偶爾吃頓細糧,不幸被鬼子、漢奸發現了,就立即打成『經濟犯』,被抓走後,有的被鬼子練了槍法,有的被送到遠方當勞工,有去無回。

  春暖花開,人們都挎著籃子去草甸子采山野菜或擼樹葉子和榆樹錢。我們小孩子也跟著母親去草甸子,但不是采野菜,而是抓蟈蟈或在樹叢裡捉迷藏。回家後,母親將野菜洗淨、剁碎,摻上橡子面或玉米面,加水調勻攤在簾子上,在大鐵鍋裡蒸,美其名曰『蒸菜糕』。吃後脹肚,大腸乾燥,每排一次便痛得我直哭……那時的孩子都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多災多病,起綽號『皮包骨、搓衣板、瘦猴子』等等,若是孩子有病無錢醫治,死後會用炕席卷上,男孩用草繩捆三道,女孩捆兩道,扔到草甸子裡,任憑狗吃狼吞……在那個黑暗的年代,幾乎每家都死過孩子,所以死了孩子是司空見慣,不覺得奇怪。

  冬季裡,大孩子在鞋底綁上滑子,在雪路上飛快滑行,我們小孩子只能求大孩子釘個小爬犁,坐在上面,從高坡往下滑,往返一次累得滿頭大汗。

  那個年代,一進臘月就盼年,盼著能吃好的,穿新衣,放鞭炮。父親會偷偷弄回幾斤大米和白面,年三十那天把大門插上,吃一頓大米飯和豬肉燉粉條,午夜再吃一頓年夜餃子,橕得我肚鼓腰圓,連聲說:真好吃,太好吃啦!吃完年夜餃子,我們就結伙提著媽媽制作的小燈籠到院外玩耍,到各家拜年(老風俗,每拜一家都能得到一分的壓歲錢或者幾塊糖)。

  我的童年是苦澀、艱難、支離破碎的,也是難忘的。

  看今朝,雖已耄耋之年,但兒孫滿堂,其樂融融,生活富裕,生活豐富多彩,居住環境優雅,『政通千家福,人和萬戶春』,真是『桑榆未老霞滿天』呀!

作者:唐巨纔  來源:林城晚報  編輯:李春紅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