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7月1日,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第99個誕辰日。2020年也是黨領導14億人民擺脫貧困的決戰年。在過去的99年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了壓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站起來,富起來,現在正在向著強起來的輝煌目標奮進。全中國人民都在歡慶黨的第99個生日。
我在三年前就著手准備編輯出版一本記述林都伊春,經過三次創業,踏上振興路的報告文學集——《為了紅松故鄉永存》,如今獻給黨的第99個生日作為賀禮。
《為了紅松故鄉永存》是從近30餘年來,我發表過的近百篇報告文學中選出來的一部報告文學集,共47篇,42萬字。書中寫了伊春林區開發建設70多年來,產生的50多名勞動模范張子良、馬永順、孫海軍、王仁寬、張英善、魯斌、李維臣、曹殿良等人的事跡。
地球上原始森林的命運是相同的,開發後遭到人類的砍伐,砍伐後的林地,水土流失,沙漠化,便開始植樹造林。例如美國,1908年剛開始接受移民時,森林面積佔50%,到1938年,有近2億公頃的森林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一年糧食減產達50多億公斤。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國會通過了《關於成立青年資源保護隊的法案》,開始植樹造林,現在森林覆蓋率恢復到33%。我國的塞罕壩地區,原來也是森林茂密,清朝時,森林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霧霾威脅到北京城了,1961年開始植樹造林,纔有今天塞罕壩這塊生態防護林。佔地400萬公頃的伊春林區,1948年開發,已經70多年了,為國家生產木材2.7億立方米。現在走進伊春林區仍然是滿目青山綠水,森林覆蓋率佔84.7%,世界罕見,被聯合國授予『綠色伊春』的美譽。這樣的結果是怎麼取得的呢?伊春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林業道路,即『采育兼顧,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伊春林區開發初期,第一代領導人張子良就提出,『邊采邊栽』。1958年地委書記王釗要求,『多造林造好林,采一造一,不留欠賬』。烏馬河林業局長由心傳在安全經營所進行了采大留小的試驗,獲得成功。1959年林業部在伊春召開了向全國推廣的『東風新青經驗』。張子良在當年《紅旗》雜志第7期發表了《多快好省地發展森林後備資源》一文,文章中提出『邊采邊育,采育結合』。為了滿足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年年采伐量超過生長量,可采的林木資源日趨枯竭,引發了經濟貧困,到了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有的林業局無錢給職工發工資。為了收集探索走中國式的林業道路和脫貧中的模范人物,我從1983年起,把寫作重點,從創作虛構的小說,轉向了紀實文學。我先後深入到17個林業局,收集素材。采寫發表了近百篇報告文學。例如,張子良首先提出邊采邊栽;馬永順退休了,組織全家人上山義務栽樹還債;孫海軍給局長不當,去福民林場領導職工森林撫育11萬畝;張英善與妻子燕玉萍栽樹過百萬株,成活率達到90%以上,全部交給了國家;東方紅林場無林可采了,場長魯斌領導職工劈山挖石頭賣;運木材的萬米大將汽車司機王仁寬,無木材可運了,便組織工人開荒辦農場;蔣基榮領導職工在伊春林區建立了112個森林防火瞭望塔,對森林火災做到了早發現、打早、打小、打了,伊春林區30多年來沒有發生大的森林火災,等等。為了把他們的事跡傳給後代,2017年初,我選出47篇,編成了報告文學集《為了紅松故鄉永存》准備出版,因出版費問題,《為了紅松故鄉永存》擱置了。後來我寫了兩篇文章,一篇雜文,標題是《文學投入金錢懷抱以後》。我在文中說,『文學如果投入金錢懷抱,誰有錢宣傳誰,新的包身工、雷鋒、馬永順、王鐵人等人就不會再出現在報刊上了,因為他們沒有錢。』文後引用了李斯特那句名言,『世上什麼都可以做,但千萬別做富人養活的藝術家。』我把雜文寄給了林默涵、魏巍主編的《中流》雜志社。雜文發表後,被《中國文化報》、《文摘旬刊》轉載了,還得了菊花獎。魏巍特意在北京接見了我,予以鼓勵。第二篇是紀實文學《紮根伊春林區67年》,記述了我的寫作經歷和創作成果,發表在《中國作家通訊》2017年第6期,產生了影響。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光明日報》離休的原主編張常海來信說,你的文章讓我回憶起30多年前,我與李准商量發表你這個陌生作者的處女作《谷縣長的鼾聲》時的情景。』
值得慶幸的是,習近平主席發表了一系列講話,『文藝要歌頌祖國,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准取代藝術標准,把文藝作品完全等同於普通商品,信奉「紅包厚度等於評論高度」』『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銅臭氣,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各級文聯和作家協會,要改變工作作風,把講政治,懂業務,能乾事,願服務的人放到文藝工作領導崗位上來。為文藝工作者辦實事。』字字震撼人心。
2017年10月17日我收到了黑龍江省作家協會的通知:『姜孟之同志:您的報告文學集《為了紅松故鄉永存》,被列為我省首屆重點扶持作品對象,贊助您5000元。』伊春市委宣傳部張慶國副部長,市總工會金達人主席、陳大雷副主席,了解了情況,向市政府打報告,請示經費解決了出版問題。
《為了紅松故鄉永存》出版了,我由衷地高興!感謝所有關心幫助我的人,讓我們攜起手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繁榮伊春文學創作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