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豐碑
——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翠巒抗聯遺址『老營盤』
莽莽林海豐碑矗,巍巍營盤紅旗飄。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茫茫小興安嶺深處,翠巒河畔的南山腳下聳立著一座巍峨的紀念碑,這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聯遺址『老營盤』。
銘刻的卓絕歷史
卓絕艱苦尋常事,無畏犧牲烽火稠。1936年5月至1937年10月間,在東北抗日戰爭進入極度艱苦卓絕時刻,由趙尚志、李兆麟、馮仲雲領導的北滿抗日聯軍第三軍和第六軍在翠巒南山腳下建立了一處後方基地。基地共建有兩棟半地窨子木刻楞草房,大約有300多平方米,成為這個時期北滿抗聯隊伍修整、傷病員療養、物資供儲的大本營。這期間舉辦了抗聯軍校第三期學習培訓班,開辦了抗聯被服廠,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營盤』。
為確保『老營盤』的安全,部隊還在翠巒河畔西南方向設置了一處暗哨,對外是狩獵窩棚,實際上是監視敵情的哨卡。
『老營盤』是傷病員療養的重要營地,曾有多批傷病員在此療傷、養病。據遼寧省燈塔縣文史資料第二期《李兆麟將軍史料專輯》在金伯文的一篇回憶錄中記載:1937年春節過後,李兆麟、金伯文和於桂珍護送20多名傷病員,從鐵力向翠巒轉移,李兆麟提前趕到『老營盤』後,立即派人去接應傷員,直到傷員到達並安頓好之後,李兆麟纔帶金伯文和於桂珍前往湯梨川(帽兒山)三軍被服廠。在艱苦卓絕的歲月裡,抗聯戰士們吃的是玉米面、橡子面,而且時常斷糧,只好靠山野菜充飢。
歷史告訴我們: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部,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曾在這裡領導抗日戰爭,抗聯名將趙尚志、李兆麟、馮仲雲曾在此休整、休養和生活……
激昂的鐵血戰歌
鐵血脊梁,澎湃號角。在東北抗日斗爭進入最危險、最殘酷的1936年之後,李兆麟、馮仲雲領導的抗聯第三軍、第六軍在小興安嶺莽莽林海和萬重大山中堅持抗日斗爭。期間,李兆麟、於放、陳雷等集體創作了《露營之歌》,迸發出理想堅定、豪情壯闊的英雄怒吼:草枯金風疾,霜沾火不燃,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重山。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其中富含詩意的『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至今廣為傳頌,充分反映了北滿抗聯這段歷史時期在翠巒『老營盤』培訓乾部、培養人纔、修養傷員、修整部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1936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中國共產黨指示東北人民革命軍及抗日武裝部隊統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原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趙尚志任軍長、馮仲雲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9月,中共北滿成立臨時省委,馮仲雲當選為臨時省委書記,主持黨的建設、武裝斗爭和群眾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開展,馮仲雲經常穿越敵人封鎖線,到抗聯三、六軍各師、團視察,還率領部隊活動在小興安嶺的深山密林中,進行艱苦頑強的斗爭。
1939年,李兆麟、馮仲雲以抗聯三、六、九、十一軍為基礎,組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任政委,許亨植任參謀長。李兆麟、馮仲雲指揮的抗聯第三路軍,是當時東北抗日隊伍中力量最強、戰斗最頻,對日寇打擊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裝。極大地牽制了數十萬日偽軍,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抗戰……
難忘的英雄傳奇
青山依舊,碧水長流。1952年10月,即將調任進京的時任松江省主席馮仲雲帶四名警衛員,來到翠巒尋找與回訪當年由他親自領導建立的抗聯根據地——『老營盤』。當時,翠巒公安派出所第一任所長張玉纔陪同前往。當在翠巒南山角下找到那兩棟朽木殘存的半地窨子木刻楞房子時,馮仲雲意味深長的對全體陪同人員說:『這就是當年抗聯戰士住過的大本營,大家都叫它老營盤。』
1986年8月3日,李兆麟夫人金伯文、抗聯老戰士(抗聯軍校第三期學員)張鳳岐,在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玉林、原市委黨史辦主任陳寶庫陪同下,專程到翠巒尋訪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第三期遺址。在『老營盤』這個地方,張鳳岐肯定的說:『抗聯軍校第三期就是在這裡辦的』。據張鳳岐回憶:軍校是1936年12月從伊春河畔遷來,到1937年6月份,共培訓60餘名抗聯乾部和9名無線電訊人纔。軍校課程以政治課、軍事課、文化課為主。當時的生活環境十分困難。學員每人發半支鉛筆,半張白紙,基本上都用樺樹皮代紙,學員每天必須學會35個字。教官要求每個學員,早晨學的晚間要寫出來。
2006年,原翠巒區麼河所豐山村居民李來玉和永新街居民苑龍景先後兩次在『老營盤』遺址處挖出了抗聯戰士用過的生鐵鍋碎片、衝鋒號、雙耳鐵鍋、飯碗、大斧等珍貴文物。
2006年和2007年,原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抗聯老戰士李敏同志曾兩次走訪『老營盤』。宣傳弘揚抗聯精神,並題詞『抗聯斗爭的歷史豐碑老營盤』。
永遠的抗聯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確立的抗戰紀念設施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應當受到嚴格保護。』
春風化雨,成風化人。按照《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要求,烏翠區充分發揮『老營盤』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切實增強紅色教育功能。為讓更多的人體驗抗聯的艱苦,回顧抗聯的業績,發揚抗聯的精神,使廣大林區兒女和子孫後代永遠守護好小興安嶺這顆地球上的『祖母綠』。每逢重大節日,全區各個部門、單位、團體、青少年學生,退伍軍人等都到『老營盤』祭掃瞻仰,在全區人民心目中豎立一座歷史豐碑,凝聚全區人民保護生態、綠色轉型、鄉村振興的磅礡力量……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