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清明節到來之際,我們來到抗日英烈吳玉光、李桂蘭墓前,懷著沈重崇敬的心情為其掃墓。我們將墓周圍的草除去,輕輕將墓碑擦洗乾淨,獻上鮮花和花籃,莊重地向烈士墓三鞠躬。
吳玉光、李桂蘭是愛國忠心赤膽,愛情忠貞不渝的革命夫妻,是『革命伴侶經血火,壯麗人生獻中華』的一對戰友,是『抗日伴侶、永恆守望』的伉儷。我們深深地被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感動著。
吳玉光,1909年出生於朝鮮,1911年來到中國吉林省樺甸縣大榮溝讀了四年書。1927年全家又搬遷到哈爾濱阿城等地。畢業後到珠河縣(現尚志市)三屯當小學教員,並開始參加抗日活動。
1930年冬全家又搬到蘿北縣種地。1933年參加了湯原反日游擊隊,任班長,是湯原游擊隊的創始人之一。
1936年初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抗聯六軍前身)成立,吳玉光任四團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第四師政治部主任。
1938年7月,吳玉光在一次戰斗中負傷,但他輕傷不下火線,繼續帶兵打仗,同年底在饒河縣暴馬頂戰斗中犧牲。
李桂蘭,1918年出生在遼寧西豐縣,滿族人。
1926年逃難來到黑龍江蘿北縣鴨蛋河畔。
1932年,13歲的李桂蘭參加了抗日兒童團,1936年入黨,1937年在抗聯六軍被服廠任主任。
1938年3月在戰斗中被捕入獄,獄中經受了敵人的嚴刑烤打,1944年被釋放。
1986年享受副市級待遇,2008年1月8日去世。
吳玉光和李桂蘭在抗日斗爭的戰火中相識、相知、相愛。1937年6月28日,在帶嶺石帽頂子山召開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擴大會議期間,經組織批准,吳玉光和李桂蘭舉行婚禮,同時批准結婚的還有於保和與李在德、李兆麟與金伯文兩對革命伉儷。婚禮是在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張蘭生幾位將領的主持見證下進行的,十分簡朴。結婚當天夜裡,他們住在簡陋的營房裡,半夜突然下起了大雨,屋子漏雨,被淋濕了,給他們的新婚之夜增添了別樣的滋味。婚禮後,由於抗戰任務緊急,這對夫婦只在一起住了兩天,吳玉光就帶兵到前線打擊日本鬼子去了,李桂蘭繼續在抗聯六軍被服廠工作。沒想到,這竟成了他們終生的訣別。
1944年後,在與組織失去聯系後,無依無靠的李桂蘭在母親勸說下嫁給了喪妻的小學教員劉神州。
1952年他們的女兒劉穎出生了。在馮仲雲等老戰友的幫助下,1986年5月15日恢復了她的黨籍。李桂蘭在臨終之際囑咐女兒劉穎一定把她的骨灰和吳玉光的屍骨合葬在他們當年結婚的地方,並立一座紀念碑,讓後人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
李桂蘭的女兒劉穎是民主建國會會員、抗日戰爭史研究會理事、鶴崗市老促會工作人員。她懷著崇敬的心情為母親寫了傳記《忠誠》。劉穎在伊春市統戰部及帶嶺區委區政府的幫助下,決定將母親與吳玉光烈士葬在帶嶺東方紅林場場部西一公裡山坡上。合葬時,李桂蘭的骨灰是完整的,吳玉光犧牲在蘿北縣梧桐河畔,年久找不到屍首,劉穎就在吳玉光犧牲地捧了一把黑土放在吳玉光骨灰盒裡。原省政協副主席、抗聯老戰士李敏書寫了『抗日伴侶、永恆守望』和『革命伴侶經血火、壯麗人生獻中華』兩幅挽聯作為碑文。
2014年5月14日,是吳玉光與李桂蘭骨灰合葬的日子。他們的老戰友李敏來了,李桂蘭的女兒劉穎、重侄孫李祥瑞等親屬來了,伊春市老促會的領導、帶嶺區委區政府領導來了,抗聯將領趙尚志的侄女趙佔利、北滿臨時省委書記張蘭生、著名抗日將領馮仲雲等抗聯名將的後代來了,國家、省抗日斗爭史研究會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記者共40多人都來了。
吳玉光、李桂蘭生前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後達到了『永恆守望』!
吳玉光、李桂蘭烈士墓靜靜地坐落在他們戰斗過的地方。可他們對革命、對愛情忠誠忠貞的精神激勵和鼓舞著後人們。從他們合葬在一起那年後,每年都有各界人士前來吊唁和祭奠,從他們身上吸取革命精神力量,傳承抗聯精神,把祖國和家鄉建設好。
我們莊嚴地向這對血色浪漫的革命先輩發誓:要牢記你們為中國人民獨立解放,抗擊日寇立下的功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國家建設好,不再受外敵的入侵;我們要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要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像你們一樣,戰斗到最後一息!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