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正月十五元宵節便如期而至。這個奔放而又浪漫的節日,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我們不妨在看花燈、放煙花、吃元宵之餘,徜徉在古詩詞中,感受一下古人張燈結彩、載歌載舞鬧元宵的盛況,也別有韻味。
唐代詩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全詩生動地描繪了正月十五晚上燈月輝映、游人如織的熱鬧場景,尤其是最後兩句,詩人用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束全文,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使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同是唐代詩人崔液的這首《上元夜》把元宵節人們通宵達旦,流連在街道長廊之間,觀看花燈的情形描畫得淋漓盡致。
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的詩人盧照鄰則用『錦裡開芳宴,蘭缸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大文豪蘇東坡告訴我們宋代的元宵節更是盛況空前。范成大在《燈市行》中這樣描述:『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春前臘後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女詩人朱淑貞也在《元夜》中吟道:『誇豪斗彩連仙館,墜翠遺珠滿帝城。一派笑聲和吹鼓,六街燈火慶昇平。』都真實反映了元宵節不僅能觀燈賞景,還可以看到歌舞社戲的場面。
眾多詩詞裡,我最喜愛大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詞的上闋以生花妙筆描寫正月十五的夜晚,滿城燈火,滿街游人,盡情狂歡的熱鬧景象。下闋敘述了良宵佳節,一對意中人驚喜邂逅的場景。原來在情人的眼裡,那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都是背景,只有站在燈火闌珊處的心上人纔是最美麗動人的風景。讀來讓人遐思翩翩,給人以想象和回味。
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通過元宵觀燈,觸景傷情,撫今思昔,悲從中來,字裡行間透著淡淡的懮傷,表達了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讀來令人愁腸百結。
李清照的《永遇樂·元宵》中寫道:『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全詞通過在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臨安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比照,抒寫國破家亡、愁苦落寞的情懷,讀來雅麗清新,韻味悠長,堪稱元宵詩詞之絕唱。
吃元宵是元宵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元宵在我國南方稱『湯圓』、『浮圓子』,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宋人周必大在《元宵夜煮浮元子》中寫道:『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按中國傳統民俗,元宵節這一天人們除了看花燈、猜燈謎,還要闔家團聚品嘗元宵或湯圓,寓意新的一年闔家幸福、團團圓圓、生活甜蜜。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