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伊春新聞網  >  林海濤聲  >  網絡美文
豆腐匠
//story.dbw.cn  2018年02月07日 10:20:33

  寒冬的晨,村裡一些人家的煙囪上剛昇起懶散的炊煙,一聲聲的『大——豆——腐』響遍了小村的每個角落,也喊醒了熱被窩睡懶覺的人。這吆喝帶著農村人特有的莊稼味,聽著親切實在。

  賣豆腐的在農村,遍布十裡八鄉。其實,全國各地哪裡沒豆腐呢?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從不擔心失業,因為豆腐是大眾菜,老百姓喜歡的東西,最有生命力。清朝人做過這樣的詩:『信知磨礪出精神,宵旰勤勞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屬貧人。』

  從小到大,我一直與豆腐有著不解之緣,小時候愛吃母親用豆腐燉的芥菜纓或小魚蝦,到了現在,依然對豆漿、豆腐腦、?豆腐、炒豆腐以及五花八門的豆腐菜情有獨鍾。愛吃豆腐,便會想到豆腐匠。豆腐匠給我的印象是他們的活計不但辛苦勞累,還十分單調、膩煩。做豆腐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種小本經營的買賣靠的是天長日久起早貪黑的堅持。有的豆腐匠從年輕一直乾到晚年,把幾十年的光陰都交給了豆腐。

  在我故鄉的小村,每天最早醒來的是雞,比雞醒得早的是豆腐匠,為了趕上人們早上做菜以及白天沿街叫賣,豆腐匠總是每天一兩點鍾就起床,等公雞叫醒黎明的時候,他的豆腐已經做完,三三兩兩買豆腐的人也開始光顧了。其實看上去不起眼的豆腐,從金燦燦的黃豆變成白嫩嫩的豆腐,有一個復雜而辛苦的過程。豆腐匠用頭天就泡軟了的黃豆磨豆漿、煮豆漿和給豆漿過包。過去沒有電磨,磨豆子的石磨要靠一頭蒙眼的毛驢拉著,不停地圍著磨盤轉,黃豆被磨成乳白色的豆漿後再用特號的鍋熬,熬豆漿要憑經驗掌握火候。熬好了的豆漿再一瓢瓢地舀到豆腐包裡過包。豆腐包下面是口大缸,將豆漿濾進去,豆包內豆渣多了,要用大木夾子夾,將餘汁濾淨,剩下的便是用於喂豬的豆腐渣。接下來是點鹵水(亦有用石膏的),令人感慨的是,當兩種截然不同的液體匯在一起後,豆漿馬上發生了神奇的變化,瞬間變成了豆腐腦。此刻再將豆腐腦盛入壓制豆腐的容器內,等豆腐腦內的水從紗布包裹的容器內汩汩淌淨,一板白淨的豆腐便登臺亮相了。 豆腐從遙遠的過去走來,被一代代豆腐匠傳承著,讓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達到了一種高峰。許多地方的人們憑借對豆腐的理解和豐富的想象力,把烹調豆腐的手法花樣翻新地推演到了極致,最終使它成為一種了不起的獨特美食。

作者:王貴宏  來源:林都老年  編輯:李春紅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