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郁郁,松濤陣陣,流水潺潺,林都大地處處展現勃勃生機。
生物經濟,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這裡悄然崛起!
生物經濟顧名思義,是指以生態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基礎,包括生物體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加工、分配、應用在內,建立在生物技術產品和產業之上的經濟。生物經濟將在人類健康、綠色林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安全等方面形成下一個經濟增長點,蘊藏著巨大的經濟社會潛能。
如今,生物經濟發展正處於方興未艾的新賽道,也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更是提出了打造『生物經濟新基地』的全新目標,並且出臺了《黑龍江省『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和《黑龍江省支持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若乾政策措施》。到2025年,全省生物經濟總規模將達4200億元以上。
我市如何搶佔良機、乘勢而興,推動生物經濟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實現『換道超車』?
我市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是發展生物經濟無可替代的特色優勢。我市擁有400萬公頃的浩瀚林海,森林覆蓋率高達83.8%,綠色種植和綠色養殖優勢尤為突出。生物產業也具備一定的基礎,森林食品、林都北藥、生物林業、生物制藥等多種產業快速發展,林下種養更是逐步走向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林下經濟呈現出巨大活力。
記者在省林科院伊春分院了解到,伊春分院近年來取得國家專利50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44項,許多中藥材、漿果、食用菌等栽培相關實用技術均以專利的形式形成技術商品,釋放專利市場價值,助力企業實現創新、高效、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伊春分院大力推動『標准化+』戰略行動,圍繞我市生態保護和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等領域構建標准化體系,制定黑龍江省地方標准11項,已在全省發布實施,給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對提昇地理標志產品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藍莓、藍靛果,是大家公認的口感獨特、富有營養的小漿果,而且經濟效益好。如今在我市各地都有廣泛的種植。但在過去,這兩種小漿果在小興安嶺的寒地種植一直是個難題。市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春梅和她的團隊,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和研發,攻克了藍莓、藍靛果寒地栽培關鍵技術,探索出了藍莓、藍靛果優質高產種植的成功之路。建立了小興安嶺藍莓生態培育技術模式和藍莓組培苗木微插工廠化育苗技術體系,集成創新藍莓優質化、輕簡化、規范化栽培技術體系,促進了藍莓產業健康發展。並帶動了旅游觀光采摘業,增加了農民收入,該技術在全省示范推廣6.26萬畝,新增經濟效益2.03億元。
林都北藥更是異軍突起,大放異彩。我市作為全省中藥材的核心產區和戰略發展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野生藥材資源豐富,具有『大森林、原生態、道地藥』品牌優勢。近年來,立足寒地北藥資源優勢,把中醫藥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重點產業強力推進,壯大基地規模,培育龍頭藥企,建強產業鏈條,發展林都北藥產業集群,為打造龍江中醫藥千億級產業作出了伊春貢獻。
堅持規劃先行,項目支橕,積極推進『五位一體』林都北藥產業園建設。我市發揮北藥產業基金『杠杆效應』,通過實施北藥重大科技專項,不斷擴大中藥材種植撫育規模總量,與省農業農村廳、省工信廳、省中醫院管理局開展廳局市聯動共建合作,努力建成全省中醫藥發展先行示范區。以建設『伊藥雲』數字平臺和伊春中醫藥數字產業園為契機,創建林都北藥創新設計服務平臺,提昇種植、生產、銷售端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構建高標准中藥材供應鏈體系,實現市縣聯動統一管理和物流基地線上線下業務協同互補,推動林都北藥產業創新發展。
如今,插上『科技翅膀』的林都北藥,更是『硬核』出擊。加快建設小興安嶺中藥材種質資源中心和種質繁育基地,提高道地藥材優良種苗供給能力,支持龍頭企業科學利用中藥材資源,研發推出藍莓花青素飲片、破壁靈芝孢子粉片劑膠囊等一系列高端中藥飲片,延長產業鏈,提昇價值鏈,努力釋放生物經濟『裂變效應』。
目前,全市刺五加、五味子、林下參、蒼術、平貝等,種植撫育面積達70萬畝,年均生產各類藥材3.5萬噸,擁有GMP認證制藥企業11家,中成藥、西藥批准文號374個。
同時,我市還利用林業生物技術優勢,加強苗木、冷水魚、林蛙等動植物優良品種繁育,發展具有伊春特色的生物經濟。
日前,記者在伊春森工上甘嶺林業局公司的紅松嫁接苗圃裡,看到一排排紅松苗木長勢喜人,紅松嫁接就是將已經進入豐果期的紅松穗嫁接到樹齡在10年以下的紅松碪木上,通過這樣的方法,天然紅松40年以上纔可結果的周期可望縮短到10年。紅松一身都是寶,既可以提供美味松籽,還可以深加工出松子油、松子精油,做成木雕等工藝品。
『十四五』時期是生物經濟重要培育期,也是生物經濟爆發前的機遇窗口期,我市正充分發揮生物經濟發展優勢,搶抓生物產業發展黃金機遇期,以生物經濟發展實現『換道超車』。
未來,生物產業必將更加璀璨奪目,異彩紛呈,必將成為我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引擎。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