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發建設伊春林區立下汗馬功勞
——訪原林業三師老戰士王家驥
今年是毛主席批准林業三師開發伊春林區七十周年。我三次從省城哈爾濱趕往伊春市,拜訪了原林業三師健在的老戰士、伊春林區第一代開發者王家驥同志。
王老今年九十歲高齡了,一頭白發,滿面紅光,腰板挺直,說話鏗鏘有力。他為人熱情、坦誠、低調,乍一見面就給人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1949年3月,王老剛剛16歲就參加了革命。幾十年來,在黨的教育培養和毛澤東思想哺育下,從一個普通一兵走上了市級領導崗位。市級四個班子他乾了三個,尤以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時間最長。他勤勤懇懇為市委當『管家』,既抓政務,又抓事務,在吃透『兩頭』上狠下功夫,特別善於吸納各方面意見,豐富自己的認知。他的一篇內部講話,經省委辦公部門修改推薦,發表在中辦《秘書雜志》頭版頭題位置上,在各地產生廣泛影響。1997年,王老從市人大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不久又被市委任命為伊春地區開發研究諮詢委員會主任、伊春市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他一手抓扶貧開發和調查研究,一手抓抗聯史料的挖掘整理和利用,一乾就是十一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為全國的先進典型。
王老一生酷愛讀書和寫作,從讀報到寫報,先後在全國和省、市報刊上發表各類文章一百多萬字,選取其中八十萬字出版了《激情歲月》一書,為後人留下一份厚重的精神財富。
我的訪談就這樣開始了。
崔永剛問:我出生在小興安嶺密林深處的一個小山村,從小就聽父輩們講了很多林業三師的故事,長大後又長期在林業部門工作,王老,我想請您能不能介紹一下林業三師是在什麼背景下來到小興安嶺參加伊春新林區開發建設的?
王家驥答:你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林業三師的前身是中南軍區水利工程部隊,號稱十萬大軍。總指揮是開國中將唐天際,政治委員李先念(時任湖北省省長)。在苦戰三個月勝利完成共和國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荊江分洪水利工程建設後,經稍事休整,奉中央軍委之命,從十萬大軍中挑選1萬精兵組成一個新代號為608的部隊揮師北上抗美援朝。部隊從武漢出發,跨過千山萬水,抵達遼西彰武集結。經過一個多月的軍事政治強化訓練和入朝前的准備工作,1952年9月中旬(從時間節點上看正是朝鮮上甘嶺戰役前夕)即將『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決一死戰時,突然傳來命令,部隊暫不入朝,就地待命。我當時在部隊基層工作,只知道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部隊任務變更的詳細情況並不十分清楚。若乾年後,我去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特別是找到一本李范五《我對林業的回憶》一書,對我們部隊任務變更的內情纔基本弄清楚。1950年10月25日,我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入朝參戰後,先後發動了五次戰役,敵軍受到重創,元氣大傷,主動向我方提出停戰談判,形勢出現了緩和。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毛主席高瞻遠矚,分析認為敵方提出所謂停戰談判只不過是緩兵之計,我方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有資料顯示,中央提出要在三八線以北從東到西修建一條1200多公裡的地下坑道和戰壕,要求林業部門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足夠的木材,時任共和國第一任林墾部第一副部長的李范五(部長是著名林學家、民主人士梁希),深知責任重大,小興安嶺森林資源極為豐富,但生產環境和生活條件非常惡劣,必須派部隊先期開發。周總理得知情況後主動向毛主席作了匯報,此前葉劍英曾建議中央派部隊去海南島開發橡膠林(木材和橡膠都是部隊重要的戰略物資)。為此,毛主席一次批准組建了三個林業師,一師、二師赴海南島開發橡膠林,三師進駐黑龍江,其中七、八兩個團來到了小興安嶺,參加伊春新林區開發建設,9團隨師部進駐合江林區。1954年5月,軍委發布命令取消林業三師建制,全體官兵就地集體轉業。這就是林業三師的由來。
問:《伊春日報》《林城晚報》《伊春廣播電視報》以及伊春電臺、伊春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對林業三師為開發建設伊春新林區所作的貢獻作了大量報道,已被廣大群眾所了解,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王老,我想請您能不能用比較概括的語言重述一下,林業三師在伊春新林區開發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主要功績和貢獻。
答:的確是這樣。多年來,《伊春日報》等新聞媒體對林業三師的功績和貢獻做了大量的宣傳報道,伊春市委、市政府還花巨資為林業三師修建一座紀念雕塑,我作為原林業三師一位健在的老戰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用一、二、三、四、五幾個數字來概括一下這支部隊所付出的勞動和貢獻。一是兌現了一個誓言。為了開發、建設伊春林區,當年廣大官兵立下誓言『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現在看這個誓言已經兌現了。二是貢獻了七、八兩個團的兵力,7000名官兵現在所剩無幾,大部分都長眠在小興安嶺這塊土地上。三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林業三師給予了三個評價:為開發建設伊春立下汗馬功勞、作出巨大貢獻、樹立一代歷史豐碑。四是發揮了『四個作用』在林業產業大軍形成上發揮了骨乾作用;在林業生產方式改革(由季節性手工作業變為機械化常年流水作業)上發揮了帶頭作用;在伊春林區黨、團組織建設上發揮了先鋒作用;在培養林業職工吃大苦、耐大勞的作風建設上發揮了榜樣作用。五是形成了五種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毅頑強,敢打硬仗的精神;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精神;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精神;銳意進取,永攀高峰的精神。
問:王老,林業三師參加伊春新林區建設走過了七十年的歷程,您是參與者和親歷者,我冒昧的問一下,您的最大感受是什麼?
答:我是有很多感受,概括起來就是四個沒有想到:
一是沒有想到,伊春幾十年前還只是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如今卻建成一座高樓林立、交通發達、設施齊全的現代化的林業城市。
二是沒有想到,幾十年前的伊春還是一個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的髒、亂、差的典型。如今變成了全國著名的避暑聖地、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三是沒有想到,伊春林區歷史上最高年木材產量是五百多萬立方米(南四局劃過來後,年產量最高達到七百多萬立方米),如今停止采伐後,全市人民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旅游經濟、冰雪經濟以及多種經營,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
四是沒有想到,我個人能夠活到今天,我既是幸存者,又是受益者,我的心態一是知足,二是感恩。
(作者系黑龍江森工總局退休乾部、省作家協會會員)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