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 活力彰顯
我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體系
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
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
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渠道更暢通一些?
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近年來,我市民政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為民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各級民政工作者始終保持奮發有為、追求卓越精神,苦乾實乾、擔當奉獻,積極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新體系,形成全市上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如今,共建共治共享已經成為我市基層治理的鮮明特色。
構建基層治理共同體
5月12日,晨曦微露。
建設村,炊煙裊裊,勤勞的農民踩著泥土的芬芳,在田地裡播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繪就出一幅幅綠意盎然的農耕圖。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風吹稻田,蛙鳴蟬叫……
近年來,鐵力市王楊鄉建設村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打造宜居村莊,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村內道路乾淨整潔,美麗庭院扮靚鄉村新生活;孝心服務隊積極倡導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種糧大戶、鄉賢能人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耕作,糧食產量連年遞增。2021年,建設村水稻種植面積15357.09畝,平均畝產500斤。
這個村的變化為何這樣大?
『我們以黨建引領推動基層治理,以基層治理促進鄉村振興,在環境整治、脫貧攻堅、疫情防控、村莊建設等工作中激發廣大群眾內生動力,凝聚起鄉村振興的磅礡力量!』建設村黨支部書記蘇江給出了答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兩年來,建設村積極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形式,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引導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村級事務管理中來,充分發揮黨員、鄉賢、志願者模范帶頭作用,踐行為民初心、助力鄉村振興。
建設村探索歸納出『三個一』工作法,即一張網格,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體系;一支隊伍,形成黨員乾部、鄉賢能人、志願隊伍強大合力;一個平臺,充分利用微信網絡平臺暢通交流渠道。
這樣一來,既保障了群眾在村民自治中的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又調動了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推動了鄉村振興的穩步發展。
建設村的探索,只是我市民政系統強化共建共治共享,加快構建『大治理』新格局的一個縮影。
兩年來,我市民政系統不斷在提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上當好『指導員』,在提昇自治組織管理水平上當好『排頭兵』。2021年,我市鐵力市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典型經驗在全省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推薦會議上作典型發言,並被省民政廳推送到《社會報》《鄉鎮論壇》上發表;我市大箐山縣西沙村被省民政廳評選為農村基層治理典型;伊美區街道服務管理創新課題被評選為全省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單位。
為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制定並下發了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方案,將我市特有的林場(所)工作納入到基層治理體系中同步推進,確定工作任務113條,牽頭單位21家。制定《2022年伊春市基層治理領導小組工作要點》,按照『四個體系』工作要求,全面推進我市基層治理領導小組2022年工作。對各牽頭單位下發工作提示單,實行『月調度、季通報、年考評』制度。結合國家、省、市基層治理新部署、新任務、新要求,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建立工作推進臺賬,明確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實行掛圖作戰、銷號管理,確保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真落實、見成效。
目前,全市205個村委會、137個居委會省內率先完成村(居)委會換屆選舉。重新劃分網格,基礎網格2064個、專屬網格1357個,並按照編碼規則為每個網格進行了編碼。配備專職網格員1864人、兼職網格員5298人、專業網格員1927人,構建了全覆蓋的基層治理體系。
讓創新成為發展動力,一系列硬規、細規陸續出臺落地,一個個創新機制探索實踐,正為我市進一步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體系提供有力保障。
豐林縣新青鎮社工幫助獨居老人劉大爺辦理核酸手續,協助劉大爺與醫生溝通。
解明秋 攝
『小社區』大變化
夏日傍晚,夕陽在紅旗街道的一塊兒空地上灑下一片閃耀的光。這束光,把鏡頭拉近,對准正在講快板的小陳。『紅星紅、紅星亮,紅星照我去戰斗……』談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原伊春區紅旗街道居民王阿姨,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少女時代。這句耳熟能詳的快板臺詞,曾給多少生活在紅旗片兒的居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記憶。
在那火紅的歲月裡,『街長』成為了那個年代裡居民尊重而信賴的人。當上級下達任務後,『街長』就會挨家挨戶的通知。『李大爺,您一會兒把戶口本帶著,上我家找我去!』『王大娘,一會兒去我家門口,今天有唱歌活動!』『唉』『行』居民們都爽快地答應著。
曾經當過街長的劉大娘回憶起當年的場景,不禁感慨:『過去的社區,沒有電話、沒有桌椅,有的社區連辦公室都沒有,「街長」就在一排排平房中穿梭著,需要報的工作也都在自己家裡乾。』
『現在的社區簡直是大變樣,幾千平方米的辦公場所,圖書室、微機室、活動室、健身器材,還有乒乓球、羽毛球場地,更有整整齊齊的「一站式」服務大廳,啥事都能辦,方便了群眾。』『我老伴兒是半身不遂,前幾天想剪頭,在小區的微信群裡說了一下,下午就有志願者來給剪了,還不收錢。現在社區的服務真是太周到、太貼心了。』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我市致力於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截至目前,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了100%,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了85%,超過全省標准23個百分點。為加強地名信息規范化建設,鞏固地名成果,我市開展了地名信息數據質量提昇專項工作,圍繞行政區域、自然地理實體、群眾自治組織、居民點、道路街巷等5類地名,審核完善修改數據3000餘條。下發了《伊春市關於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以及《伊春市城市社區工作者招聘和績效考核指導意見》,目前,我市社區工作者的平均工資達到了上年度最低工資標准的2.5倍,我市現有社區工作者已壯大到2502人,社區工作崗位真正實現了從『留不住人纔』到『能吸引人纔』的轉變。
如今,『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不僅是句宣傳口號,更是社區居民和駐區單位,以及社會各界的自覺行動,更多的專業社工、志願服務者以及有志青年加入到基層治理的隊伍當中。
『急難愁盼』我們在
4月28日下午,正在像往常一樣忙碌的社工小李,突然接到一個求助電話,電話那頭著急地說:『家裡沒有面了,怎麼辦呀?』『您別著急啊,我現在馬上就給您送過去。』
原來,電話是旭日街道林都社區居民吳女士打來的,她是綏化返伊人員,當天由低風險健康監測轉為次密接人員,與家中患有重病的老父親一同居家隔離。由於重病在身的老父親只能吃面食,而恰恰就在此時,家裡沒有面了。她又不能出去購買,這可把她急壞了,怎麼辦呢?情急之下,她撥通了旭日街道社工站電話,來尋求社工的幫助。
接電話的正是社工小李,她趕緊放下手頭的工作,立即去幫吳女士買了一袋面粉送了過去。
據悉,伊美區旭日街道社工站是全省首批20家省級社工站試點之一。自2021年8月建站以來,立足低保特困家庭需要,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服務,社區居民對社工站的認可度明顯提高。在向已確定的服務對象開展服務的同時,社工站還設立專門電話,加強轄區居民『有困難找社工』的宣傳,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助力街道基層社會治理增添『心』溫度。
像這樣的例子在我市各地還有很多很多……
記者在市民政局了解到,市(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試點運營一年多來,形成了以市、縣兩級民政部門為指導,以(鄉鎮)街道社工站為平臺,以『五社聯動』為抓手的『三位一體』工作格局,開創出本土化、規范化、項目化、專業化特色鮮明的社工站建設之路,在助力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林場)振興中成效顯著。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0個鄉鎮(街道)社工站,累計投入156萬元用於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為低保對象、殘疾人、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專業服務18068人次,走訪2701戶,開展164場社區活動、280多個小組和個案服務,解決了500多個特殊困難對象的實際問題。
為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下發了《關於做好我市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的通知》,每月統計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情況,並對各縣(市)區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季度通報和年終考評,以確保完成『十四五』末期達到每個社區不少於10個社區社會組織的目標。
市民政局攜手市慈善總會,本著民政『以兜底保障為基礎,慈善救助為補充』的原則,緊緊圍繞『助醫、助學、助老、助孤、助殘、助困』等6個方面開展救助活動。兩年來,共投入善款646.17萬元,年均開展30餘項活動,使1.5萬餘人在慈善項目活動中受益,紮紮實實為困難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這些可敬的社工、志願者及社會各界慈善人士,他們曾一回回,忍著風雪寒冷,走街巷、爬樓梯,將糧油米面送到貧困群眾家中;曾一次又一次,風雨不誤,將慰問款物和祝福及時送到需要的群眾手中——只為那一句莊嚴的承諾:『急難愁盼』我們在。
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
讓我們致敬,這群可愛的人。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