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系列成就的開局之年
——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解讀
伊春市統計局
2022年3月18日
3月18日,《伊春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統計公報》)如期發布。透過《統計公報》的筆筆數據和張張圖表可以看到,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對伊春特指要求,堅持以『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為統領,牢牢把握『生態立市、旅游強市』發展定位,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增速實現恢復性增長,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這一年,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GDP總量邁上300億元臺階。202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1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3%。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對經濟貢獻突出。2021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0億元,同比增長7.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0.2億元,同比增長4.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38.5億元,同比增長8.4%。三次產業比重為37.7:18.9:43.4,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產業減少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減少0.3個百分點。從對經濟貢獻看,第三產業貢獻率超過50%,達到50.6%。從拉動經濟增長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速2.8、0.8和3.7個百分點。
這一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畜牧業生產形勢向好。2021年,全市糧食總產量實現101.3萬噸,比上年增產12.7萬噸,同比增長14.4%,其中,玉米產量47.4萬噸,稻谷產量34.5萬噸,大豆產量18.7萬噸。全年全市生豬出欄45.6萬頭,同比增長21.9%;肉牛出欄4.1萬頭,同比增長4.2%;羊出欄7.4萬只,同比增長14.7%;家禽出欄1149.2萬只,同比增長18.8%。豬牛羊肉產量45812噸,同比增長21.8%;禽肉產量18674噸,同比增長2.6%;禽蛋產量38660噸,同比增長11.4%;生牛奶產量6949噸,同比下降61.2%。
這一年,特色農業擴模增效,林業補貼普遍提高。2021年,全市綠色、有機作物種植面積142萬畝;有效使用綠色、有機食品標識的有45家企業及專業經濟合作組織,146個產品。藥材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全市藥材播種面積達1.2萬公頃,同比增長61%;主要品種藥材產量大幅增加,其中:人參、平貝、蒼術、關防風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6.8%、7.3%、25.9%和346.3%。全年食用菌產量5.9萬噸,同比增長17.5%;建設湖羊養殖基地6個,中藥材種植撫育面積達70萬畝。營造林補貼標准由每畝500元提高到每畝800元,森林撫育補貼標准由每畝100元提高到每畝200元。據伊春森工集團數據顯示,2021年人工造林面積1221公頃,退化林修復面積13283公頃,森林撫育面積108664公頃,林業生產基本穩定,森林生態功能逐步增強。
這一年,規上工業觸底反彈,采礦業支橕作用明顯。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4%,三大門類中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2.2個百分點。規上15個大類行業中增加值同比增長的有5個,增長面為33.3%。全市重點監測的九種規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與同期相比七增兩降。
這一年,消費市場穩步復蘇,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在市委、市政府緊抓消費昇級,增加有效供給,以及各項消費促進政策刺激下,2021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8.1億元,同比增長9.5%。商品零售佔據『大半江山』,全年全市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8.6%,佔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78.6%;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2.6%,佔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1.4%。城鄉消費增幅較為均衡,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9.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9.0%。從限上商品零售類值看,增幅前三名的零售商品品類分別是日用品類增長101.1%、通訊器材類增長79.5%和化妝品類增長39%;日常生活類的剛需商品銷售增勢平穩,其中服裝鞋帽類增長22.5%、糧油食品類增長19.8%、煙酒類增長10%和飲料類增長9.9%;昇級類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其中汽車類增長25.8%、金銀珠寶類增長38.8%和化妝品類增長39%。
這一年,產業項目建設紮實推進,大項目建設運行良好。年初以來,全市上下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不斷擴大有效投資,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建龍西鋼雙高棒熱軋制生產線工程項目,建龍西鋼綠色工廠建設項目,建龍西鋼140萬噸焦化封閉料場工程項目,黑龍江(伊春)中藥材物流基地項目,中心城區友好區供熱管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個計劃總投資超億元的新建項目當年完成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9.8%。鐵力至伊春鐵路建設項目,湯嘉公路改擴建工程,豐博30萬頭生豬標准化養殖小區建設項目,森博腐竹生產加工及冷鏈物流項目等4個續建的超億元項目進展順利,完成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30.9%。
這一年,林都魅力持續彰顯,森林生態旅游加快復蘇。康養旅游等產業高質量發展,繪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圖景。引進華僑城旅投集團為旅游產業昇級賦能,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別同比增長5.8%和15.5%。堅持把森林生態旅游業作為轉型發展主業,充分發揮林區特色旅游優勢,不斷豐富旅游業態,系統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昇酒店、民宿服務標准和服務能力,加快推動旅游產品提檔昇級,全力打造森林特色旅游品牌。年末,我市共有國家AA級以上景區30處,其中:AA級1處,AAA級17處,AAAA級11處,AAAAA級1處。省S級以上旅游滑雪場3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點13個,省級旅游度假區6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5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1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1個。
這一年,創新驅動戰略初見成效,教育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強度持續提昇,創新成果不斷顯現,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22項,其中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4項,爭取經費215萬元;省『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1項,爭取經費402萬元;市本級科技項目17項,科技經費152萬元。全年共取得市級科技成果8項。全年授權專利528件。全面落實『雙減』目標任務,整合教育資源,加大教育投入,2021年全市共有職業高中學校5所,中等技術學校3所,普通高中15所,初中學校33所,小學46所,特殊教育學校2所;投入1.89億元改造提昇135所學校和幼兒園,高考文理科平均分位居全省前列,達到本科分數段的考生3256人,入段率為79.6%,達到重本分數段人數為1508人,入段率為40%,比2020年增加3個百分點;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高於省定標准11.9個百分點,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市綜合實踐學校入圍全國研學實踐教育營地。
這一年,文體活動多姿多彩,公共衛生體系應急保障能力、診療水平顯著提高。文娛活動豐富多彩,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藝術館(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11個,市圖書館藏書37.5萬冊(件),正式備案博物館8個,融媒體中心7個(有廣播電視業務的3個)。廣播綜合覆蓋率為100%,電視綜合覆蓋率為100%,全市共有99366戶有線電視用戶。體育場館面向廣大市民開放,增加健身設施,全年全市運動員參加省級比賽獲得獎牌17枚,其中金牌9枚、銀牌6枚、銅牌2枚。醫療設施昇級,公共衛生體系應急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74個,實有床位7322張,衛生技術人員6854人;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市級統籌,169種藥品和耗材實行帶量采購、平均降價60%,市傳染病醫院建成並投入使用,全市農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達標率98.6%。
這一年,民生投入持續加大,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力補齊民生短板,民生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的85%。就業形勢穩定。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627人;失業人員再就業8858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454人;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373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4%。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7元,比上年增長8.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6元,比上年增長10.5%。社會保障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年末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8.4萬人,離退休人員36.4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2.8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88.1萬人;共有城市低保37402戶,54005人;農村低保6462戶,9290人;特困供養1730戶,1737人。
這一年,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城市功能品質提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建、改擴建8條主城區道路,改造老舊小區22個、供熱管網87.1公裡,實現城區5G信號全覆蓋。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全市公交營運線路總長度為1851.3公裡,公交線路97條,公交客運量4577萬人次;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車3449輛。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共監測365天,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達標天數為361天,達標率為98.9%;市中心城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0.1分貝,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4.3分貝。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33μg/m3;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23μg/m3。深入推進農村(林場)人居環境整治,24個村莊(林場)被確定為全省『美麗宜居村莊』候選村。第三次捧回全國綜治平安建設最高榮譽『長安杯』,連續三次成功衛冕國家衛生城市榮譽,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2022年全市上下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繼續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立足新發展階段,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強化科技支橕,優化營商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實現伊春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而努力,譜寫林區建設新的樂章。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