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正植的作品,可看、可讀,有獨特的藝術門路。究其起源,可從他的童年說起。
他從3歲開始,就隨父母舉家由牡丹江遷往伊春林區。曾受到父親的啟蒙和美術教師的引路,很早就瀏覽中外美術名家名作,尤其對米勒(法,1814-1875)的作品情有獨鍾。(米勒出生於巴比松小村的農民家庭,自幼務農。生活環境決定了他一生的藝術取向,他留給後人的是濃郁的人文關懷和泥土芳香的畫境。)崔正植置身白山黑水之中,放眼看的都是森林,睡夢裡聞到的都是植物散發的氣味。耳濡目染,感同身受。他積累了太多的林區形象資源、色彩資源、情感資源,為他日後的藝術生發提供了雄厚的鋪墊。
崔正植的藝術創作,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近半個世紀,他的取材都與林區生活有關。前期作品主要是版畫,從90年代開始油畫創作。
他的版畫作品,多以雪景為主,去過小興安嶺林區的人都知道,那裡一年四季有半年是冬天,每年10月份就能降雪,翌年5月還有凍土層。當你走進原始森林,腳踩一米深淺的白雪,只聞風聲不覺風吹(風只能吹動樹梢),經常是零下三、四十度,嚴酷的自然環境,造就那裡人們驃悍、堅毅的性格。正是人們的精神性,決定了地域性的語境。
北國冬天的景色,為他藝術語言的出新廣開思路;他的許多構圖,雪樹被誇大,樹枝被壓塌,人物被縮小為點景;原始森林有紅松、樟子松、黃花松、白樺等等不同的樹種,其外形各有差異,又生長在跌宕起伏的山體上,猶如圖案化了的不同塊面,兼有不同樹種的點,錯落有致,天然合成;這些變幻無窮的自然元素,為他提供取捨概括的視覺依據,形成他的獨特語式。
或許是他不滿足於冰雪版畫的局限,到90年代又開始涉足油畫。此後的作品,他將版畫語言的長處注入油畫,又將油畫的色彩語言移植版畫。二者交互並進。進入他藝術創作的第二個高峰期。
在崔正植的色彩世界中,一個是冬天的白雪,寒徹入骨,又像冬泳者如魚得水,它陶冶了冰清玉潔的心靈,也鑄就了奮發進取的品格;另一個就是金色的秋天,每當酷霜突降,闊葉樹的白樺變黃,柞樹和楓樹變紅,色木槭由桔黃變成紫紅;針葉樹的各種松樹由綠變青,唯有黃花松由綠變黃,針葉落地,綿如地毯。漫山遍野,五花爭艷,每一天每一個時辰都在演變,迎來春華秋實的綻放。
崔正植憑借對色彩的敏感和色彩語匯的積累,為他的油畫創作平步起航。他的油畫創作,從題材選擇、立意、構思、構圖、到完成效果,均有自覺的進程。
他的色彩運用,避開學院科班的套路。他的畫都是貼近自然的,以色彩造形,以色彩造情,情景交融,賦予作品以生命溫度的體驗。
他也避開西方油畫從真實中提煉的再現美,而慣用中國的意象表現,使畫面更具有東方韻味的意境美。
崔正植的油畫,以大色塊組成基調,間有微妙的冷暖調配,布局豐滿,語境宏闊,潔淨無瑕,優雅高貴,將人們帶入一個嶄新的審美世界。
藝術作品的品格,依賴功力的長期磨練,依托修養的遞增;藝術作品的境界,是作者的信念、人生境界真善美的寫照。崔正植的藝術苦旅,驗證了他始終不渝的在這兩個方面匍匐前行。他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守護森林的沃土。以超常的毅力,寂寞獨行。環繞鄉土情懷的回聲,以詩性語言,抒發森林之歌的暢想,犁出屬於自己的一方藝苑風景。
中國人講『畫如其人』。外國人(法,布封)講『風格就是人』。
我深信崔正植還有潛能,他的畫會越畫越好。
作者:宋源文系中國版畫藝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