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的越多,越會覺得自己知識多,似很平常。書籍如同一座座寶庫,總會讓打開大門的人看到閃耀的金色光芒。有些事可能沒聽說過,經過閱讀,從他人的經歷中,知道了,開了眼。有些事也許聽說過,可是到底是怎樣的,不甚了了。經過閱讀,體悟到人的見識,無數鏡像浮現,會得到它的輪廓是沒有問題的。這樣,人們會說,讀書讓人開闊視野,享受經驗,於是,便聰明起來。所以,讀書的人,總會說讀的越多,知道的越多;讀的越多,知識越豐富,腹有詩書氣自華。
然而,讀書越多知道越少的說法卻也存在,並且讓人究其為何。法國的伏爾泰說過,多讀書而不加思索,你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越多思考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在伏爾泰看來,讀是一方面,思考是又一方面,只讀而不注意思考是不行的。『學而不思則罔』,只有多思索,纔會領悟世間的廣大,纔會不因讀一點東西就覺得自己學問大了,反倒是更清醒,自己知道的太少了。
持讀書越多知道越少看法的,還有馬克思。他說,任何時候我都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就越感到自已知識貧乏。原來,讀書開啟了智慧的大門,將萬花筒般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顯得我們那點墨水不足掛齒,它們充其量是大海裡的浪花一朵。再加上讀書人的亢奮狀態,即永遠的不滿足,那麼,讀書越多越感到知識越少,也是很合乎邏輯的。
既然讀書有這麼多說道,那該不該讀呢?毫無疑問,一定要讀。讀書可讓人賢達。該不該多讀呢?當然要多讀,『書,猶藥也』,是尚好的保健品,貨真價實,讀的多,生活的路便寬闊,生存的意義便純粹,競技力強,精神豁達。要討論的是,怎麼讀。要在多讀的同時多思考,讀深讀透,從思索的淺層次向深層次進發。多思考,不僅會把書讀懂,還會讓智慧翻倍。此間,還要有個科學的、老實的態度。這便是不滿足。學習馬克思不滿足的勁頭,以永遠『自己知道少』來鞭策自己。久久為功,一定會知之多多的。
還有個說法,也是不錯的:讀書越少越抱怨環境;讀書越多越對自己不滿。為什麼呢?因為讀書少,所以不了解世界是怎樣的,包括對自己也沒個認識,於是,便經常怨天怨地、怨他人了。而書讀的多,知道的東西多,認識的深,便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於是,不滿意自己,這便是進步。
對於上面的種種,媒體人閭丘露薇似乎領悟透徹,不妨作為我們的參考。她說:『一個人讀的東西越少,看到的東西越少,往往容易自己膨脹。反而看到的東西多,懂的多的人更加謙虛。謙虛並不是說否定自已,謙虛的人並不是說不自信,而是他們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定位。』(馮忠山)
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嚴禁在互聯網發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聞網 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4583608537 舉報郵箱:baitiebin@163.com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者證件號:黑B2-2008097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2312006001 哈公網監備23010002003717號 | ||||
版權所有: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 伊春日報社主辦 yichun.dbw.cn | ||||
![]() |
![]() |
|||
![]() |